在這個講求快速、方便的時代,外賣與速食文化在歐美地區盛行已久。然而,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與家庭觀念的回歸,越來越多歐美家庭開始重新認識家常料理的價值。對他們而言,家常料理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的手段,更是一種連結情感、傳承文化、療癒身心的重要方式。
提到歐美人的家常菜,許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義大利麵、燉牛肉、烤雞或是馬鈴薯泥這類經典菜餚。事實上,這些料理背後各自有著動人的故事與傳統。以美國為例,感恩節的火雞與南瓜派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家常料理之一。許多家庭會從早上開始準備,父母與孩子分工合作,廚房充滿香氣與笑聲,餐桌上不只是菜色的堆疊,更是一場情感的凝聚。這種節日料理的過程,讓「家」的定義更加深刻,也讓孩子從小體驗到料理的溫度與家的歸屬感。
在義大利,家常料理更是文化的一部分。義大利人對食物的重視幾乎是與生俱來的,他們深信「家裡煮的永遠最好吃」。許多義大利家庭仍延續著祖母手工做麵的傳統,在星期天早上揉麵團、滾麵條,配上自家熬煮的番茄肉醬,這樣的一道義大利麵,不僅僅是食物,更是一代代流傳的家庭記憶。尤其在義大利南部,家族的聚會總是圍繞著食物展開,一桌菜餚代表的是時間與情感的投資,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義大利人即使在外工作,也會定期返家參與週末的家庭午餐。
歐洲的北方,如瑞典或挪威,則有不同的家常風景。以瑞典為例,「Fika」這個介於下午茶與簡餐之間的概念,不只是吃甜點或喝咖啡那麼簡單,更是一種生活儀式與社交方式。在瑞典家庭中,Fika可能是一份自製的肉桂捲,搭配濃郁的黑咖啡,一家人圍坐在廚房裡閒話家常。在疫情期間,許多瑞典家庭選擇自製麵包與甜點,不但節省開支,也讓家庭氣氛更加溫馨。家常料理的過程,讓人從快節奏的日常中抽離,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節奏與溫度。
甚至在以快節奏與工作導向聞名的英國,家常料理也逐漸找回它的位置。曾幾何時,英國家庭以超市冷凍食品和微波晚餐為主,但如今許多家庭開始關注食材來源與烹飪過程。傳統的Sunday Roast(星期日烤肉大餐)再次風行起來,家庭成員會在周日中午聚在一起,共享烤牛肉、烤馬鈴薯與蔬菜,佐以濃郁的肉汁與約克郡布丁。這樣的用餐習慣不僅營養豐富,更營造出家庭之間的聯繫與安定感。
除了文化與傳統因素,社群媒體的興起也讓家常料理在歐美重新獲得關注。許多年輕人透過Instagram、YouTube分享自己的料理過程,從簡單的早餐三明治到繁複的家庭晚餐,不僅激勵更多人動手做菜,也形成一種新的社交語言。人們不再只是炫耀外食照片,而是樂於展示自己為家人或愛人親手做的料理。這樣的轉變代表著料理正在從一種勞動負擔,轉化為展現愛與生活品味的方式。
不可忽視的是,家常料理也開始融合多元文化,反映出歐美社會的族群多樣性。在法國的家庭中,你可能會看到北非塔吉鍋與法式燉牛肉並存;在紐約的家庭廚房裡,一份韓式泡菜炒飯可能成為孩子最愛的便當菜色。家常料理不再只是「傳統」,而是活的文化,隨著時代與人們的生活軌跡持續變化。
家的味道無法被量化,它藏在那道煮過無數次、熟悉到不需食譜的菜裡,也藏在與家人一同備料、一起等待的時光中。對歐美人來說,家常料理的回歸不只是一場飲食習慣的變化,更是一種對「家」的再定義與珍視。在家裡煮飯,從來不是落後或過時,而是對生活的一種溫柔回應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