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從小在美國中西部長大,家裡並不是什麼專業廚房,但母親總能把簡單的食材變成一桌令人驚喜的家常料理。多年後,我搬到歐洲生活,才發現不同文化裡的料理習慣其實有共通點:無論是義大利人煮一鍋麵,還是德國人燉一鍋湯,真正決定味道的,往往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巧。
鹽的時機比份量更重要
舉個例子,我第一次學習做義大利肉醬時,朋友告訴我:「鹽不要一次下到位,要分段調味。」
這和我在美國家裡的習慣完全不同,以前總是最後才把鹽撒上去。結果就是,味道常常浮在表面。
後來我開始在炒洋蔥的時候就先放一點鹽,等到加入牛絞肉時再加一次,最後收汁前再試味。這樣層層堆疊下來,醬汁的鹹度就不再是單調的一股,而是融進整道料理裡。這個技巧不僅適用於義大利麵,也同樣能用在燉菜或炒飯上。
平底鍋要比食材先熱起來
很多剛開始做飯的人會把食材放進還沒熱好的鍋裡。這件事我自己也犯過無數次,結果就是雞胸肉出水、馬鈴薯黏鍋。後來跟法國朋友學習煎牛排時,他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:「你的鍋要比肉更有準備。」
我開始習慣在下食材前,讓平底鍋先靜靜加熱兩三分鐘。當我滴一點水下去,看到水珠像小球一樣滾動,才是真正的起鍋時機。這樣不管是煎魚還是煎蔬菜,都更容易上色,也不用太依賴大量油脂。
不要低估酸味的力量
在歐美家庭裡,檸檬、醋,甚至是番茄,幾乎每天都會用到。酸味不只是為了「酸」,而是能讓料理更有層次。
我曾經在柏林參加一個朋友聚會,主辦人做了一道扁豆燉菜。味道很濃郁,但吃到後來覺得稍嫌沉重。直到他在上桌前擠上一點檸檬汁,整鍋菜瞬間變得清爽,彷彿把味覺打開。
回到家之後,我學會在自己煮的燉雞腿裡,最後滴幾滴蘋果醋;做奶油醬時,在關火前加一點檸檬皮屑。這些小細節常常比額外加鹽或胡椒更有效。
切工決定口感
很多人覺得切菜只是前置作業,但我後來慢慢體會到,刀工其實影響整道菜的質地。
像是做美式蔬菜湯,如果胡蘿蔔切得太大塊,往往要燉更久,結果洋蔥早就煮爛,整碗湯的口感變得不均衡。後來我開始用「不同食材,不同刀工」的原則:需要保留口感的切厚片(例如馬鈴薯),容易煮爛的切小丁(例如洋蔥)。
有一次在朋友家學到一個很實用的小技巧:炒青椒時,如果切成條狀,吃起來會顯得纖維感太重;改成切菱形片,受熱均勻,咬感也更清爽。這些都是在日常中累積的小經驗。
剩菜是第二次創造的機會
在歐美家庭裡,剩菜並不是「退而求其次」的東西,而是下一餐的靈感來源。
舉例來說,我常常把前一天的烤雞拆下來,雞骨拿去熬湯,雞肉切碎拌進沙拉裡。或者剩下的義大利麵,隔天乾脆用平底鍋煎成「義式煎麵餅」,表面脆脆的,比剛煮好的還要有趣。
有次在倫敦,朋友甚至把剩下的馬鈴薯泥混進麵粉裡做成小麵餅,煎得香香的,配一點優格就能當早餐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所謂家常料理的魅力,不只是食譜,而是靈活應用手邊的食材。
留言
發佈留言